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阿拉善要闻

阿拉善:党建引领“阔步行” 乡村振兴“谱新篇”

从额济纳旗巴音陶海苏木的林下经济种植项目,到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塔日阿图嘎查的渔耕田项目,再到阿右旗额肯呼都格嘎查的“大漠人家”民宿旅游……盛夏时节,阿拉善田间地头绿意盎然,美丽庭院鳞次栉比,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农牧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我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强化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不断推深做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采取健全完善基层组织架构和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高农牧区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举措,汇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图景正在阿拉善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盟聚焦嘎查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产业类型相对单一、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等问题,先后开展“干部基层办实事、部门包联惠民生、村企结对促振兴”、乡村振兴“比武争星”等活动,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小院”建设试点,狠抓“三个体系建立、三种能力提升、三项措施落实”,强化党建引领机制、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汇聚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嘎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月28日,记者走进额济纳旗巴音陶海苏木玛尔兹嘎查集体经济承包的果园内,放眼望去,满园的杏子、李子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果香,让人挪不动脚步。据介绍,该果园项目已初具规模,效益显著。近年来,巴音陶海苏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按照全旗“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在发展种养殖和沙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林下经济和飞地经济,不断壮大嘎杳集体经济,奋力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2021年,巴音陶海苏木实施林下经济西瓜种植项目,试种植西瓜1000棵,保熟率达到90%以上,在试验种植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探索林下复合种植新路子,充分整合林业、林地资源,形成多维立体型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农林资源优势互补,激发嘎查经济发展活力。2022年,该苏木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职工、嘎查农牧民共同开展林下西瓜种植工作,在苏木“蚂蚁森林”种植项目胡杨树下探索性种植西瓜共计102亩,培育壮大嘎查特色产业发展,开启了嘎查集体经济发展新篇章。玛尔兹嘎查党支部副书记王银美告诉记者:“今年,嘎查在‘蚂蚁森林’胡杨树底下种植西瓜,大家都很支持,发展林下经济既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也保护了生态。”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我盟地处偏远,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短板弱项。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人?我盟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发展“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休闲农牧业”五大产业,不断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农牧民的致富门路,让农牧民的腰包都鼓起来。

2021年以来,我盟从盟、旗两级选派204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215名大学生、200名“第一书记”、39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地单位,为嘎查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行“把脉”“开方”“输血”,实现了200个嘎查村科级干部包联、大学生任职、“第一书记”选派、单位对口帮扶“四个100%覆盖”。结合农村牧区实际需要,连续3年组织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和“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每年选派科技、宣传、农牧林水等领域专家、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左右,到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服务活动,在项目扶持、科技扶贫、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农牧民解决实际困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各旗区重点打造30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12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点。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的塔日阿图嘎查,是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最大的农业嘎查之一,嘎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最强党支部”建设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拓宽增收渠道。2020年,塔日阿图嘎查为调整产业结构,经多方考察,从成都引进“鱼菜共生”种养模式,投资125万元组织实施渔耕田项目。该项目当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2021年增收8万元、2022年增收10万元,并采用分红再入股的形式,将农民目前所得分红的20%再注人到股份经济合作社中进行发展,剩余的80%为农民发放,既保障了项目资金链,也使农民所得分红和渔耕田项目收益达到最大化。塔日阿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告诉记者:“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领头雁’,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盟通过下沉资源、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助力嘎查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选派215家企业与全盟200个嘎查村结对共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向嘎查村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传授经营管理经验,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民营企业帮扶工作“从无到有”。创新村企结对新模式,积极转变“造血”功能不强现状,将帮扶重点转为帮项目、帮产业,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持资金5125万元,重点实施了41个嘎查集体经济项目,同时对16个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积累少的嘎查村分别给予50万元扶持资金,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重抓帮扶带投入,指导嘎查村逐一明确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类型、项目资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我盟依据资源禀赋对苏木镇、嘎查村进行整体规划、分类建设,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沙则沙、宜居则居,不搞一刀切”的建设模式,充分融合苏木和嘎查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推出了“阿拉善人家”“胡杨人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成就了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截至2021年底,我盟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嘎查村占比超过10%;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度增长31.7%,收入结构明显改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现如今,我盟各嘎查村都建设了活动阵地,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健全档案资料,做到阵地建起来、牌子挂起来、制度立起来、党旗飘起来。一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干部和致富能手进入基层党组织班子,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编辑:
信息来源: